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在今年全国两会提案中建议:
建立极端天气天然气保供联动机制,确保全国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维护能源安全。
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受拉尼娜影响,我国冷空气活动频繁,天然气需求猛增,多地出现一“气”难求情况。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在提案中建议,相关部门、企业与气象部门深化合作,建立极端天气天然气保供联动机制,确保全国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维护能源安全。 宇如聪指出,国内出现区域性、阶段性天然气供应吃紧,与极端天气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出现几次强冷空气天气过程,间隔时间短、极端性强,导致气温回升慢,低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风寒效应明显,直接拉动天然气供暖消费增长。 1月5日,山东省烟台市迎来寒潮天气,行人冒雪出行。 相对其他化石燃料,天然气排放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更少,是优质高效、绿色清洁能源。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工业复产、煤改气等因素推动全国天然气需求增长量超过预期。 在需求猛增的同时,由于燃气企业预估不足、偶发事件等因素,造成供应增加不够及时,最终导致国产天然气与干线管网输气能力达到极限、储气库最大日采气量下降,供不应求矛盾加剧。 宇如聪认为,这凸显了在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的环境下,应对极端天气保供的联动机制有待加强。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虽然极端冷事件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但不意味着其影响的范围缩小、程度减弱。”宇如聪强调,要高度重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天然气供需的影响,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要指导油气企业、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等,与气象部门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尺度的合作,建立极端天气天然气保供联动机制,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是我国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路径。 然而,在生产、运输、供应等过程中,天然气的储存没有煤炭、石油便利,更易受冬季极寒天气、大范围低温雨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 此外,极端天气还会导致天然气管线等基础设施故障增加。2月中旬,暴风雪接连席卷美国南部、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造成多地发生停电事故。重灾区得克萨斯州限电负荷超过2000万千瓦,影响人口超过400万人。 据媒体报道,得克萨斯州电源结构以燃气和风电机组为主,受极寒天气影响,大量天然气管道出现冰堵导致气源供应中断,引发停水、物资短缺等连锁反应,对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近年来,面对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带来的重大威胁,我国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不断加强能源供应保障、调度管理和应急能力建设,优先保障重大社会活动场所、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等六类用户,最大程度减少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宇如聪认为,应做好气象灾害对天然气生产、运输、供应影响的实时监测、滚动预测、跟踪评估,增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他同时建议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油气企业等生产和供应部门,与气象部门联合,研究天然气消费与极端天气的关系,建立预测模型,延长预见期,增强极端天气预测预警能力。 “在关注天气变化的基础上,更要关注月尺度以上的天气预报。特别是冬季,需关注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时段和强度。”宇如聪介绍,天然气运行冬季需求大、夏季需求低,尤其北方城市冬季采暖用气波动较大,急需建立合作机制,共同研判未来形势,实现提早调度。 根据天然气运行季节规律和工业燃料用户用气情况,宇如聪建议,可采取“压非保民”原则,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科学优化关停可中断的工业用户,制定工业用户减供预案与优惠政策,实现居民与工业用气良性互动。 加强气电与煤电联动,沟通协调负荷系数较高的大型用户,如双燃料发电行业等,鼓励夏季多用、冬季少用,价格随季节浮动。在紧急状况时,降低或暂停天然气电厂,由煤电替代,确保民生用气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