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从何处发力?
“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41%的电力行业是最大的碳排放来源。”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教授银燕呼吁,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推动能源电力生产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早日实现。
“电力清洁低碳转型是实现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能源互联网是推动能源电力向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银燕表示,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不仅能够优化能源结构,统筹好各类能源和储能协调发展,还能促进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助力碳中和愿景实现。
如何构建能源互联“一张网”?银燕介绍,建设能源互联网,要保证“发-输-变-配-调”各环节衔接顺畅,“源-网-荷-储”多维度互动协调,“水、电、气、冷、热”等多种能源类型紧密融合,从而使各类能源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和高效率利用成为现实。
“支持江苏率先建设能源互联网。”银燕说,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引领下,长三角城市间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生产力要素高质量聚集,为能源互联网先进技术在江苏落地提供了土壤。
全国政协常委南存辉:
气候资源与能源产业有待深度融合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社会经济低碳化、可持续绿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表示,当前,清洁能源市场化之路面临不小挑战,依据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将政策着力点放在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优化能源布局与促进清洁能源消费上,将有利于推动清洁化能源市场的健康发展。“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大多依靠对气候资源的直接或间接利用。”
挖掘资源禀赋、探寻清洁能源、获取绿色收益、推动可持续发展……纵观各类可再生能源的规划、开发与运行,均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近年来,气象部门完成全国陆地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评估,摸清全国陆地及近海的风能资源分布情况,自主研发的以直散分离技术为基础的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将太阳能数据精确到村。
如今,风能、太阳能预报业务服务产品更是覆盖全国,实时为数百个风电场和太阳能发电站提供精细化预报服务。
“依然需要更多、更精细的气象服务。”南存辉表示,受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影响,清洁能源供给往往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以电力系统脱碳为例,受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影响,在脱碳过程中,电网往往需要平衡间歇性的新能源电力供应。为了降低其不利影响,需要大量使用调频、调峰、电压控制、故障穿越等用途的新型电力装备。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
南方利用清洁能源集中供暖有助于减排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再次递交了关于推进南方试点供暖的议案。周洪宇建议:“十四五”时期,为实现“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发展目标,满足“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的发展要求,宜进一步推动南方城市供暖落地实施。
周洪宇建议,加快构建南方清洁低碳供暖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建立技术标准,推动供暖示范工程建设。其中,气象部门可以参与清洁低碳供暖专项规划编制。“试点集中供暖,需要摸清当地能源供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环境保护、区域气候等特点,这方面就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协作。”周洪宇说。
南方清洁低碳集中供暖还有助于实现碳中和愿景。周洪宇解释:“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及周边地区的133个南方城市如果继续保持以电、气为主要热源的分户供暖模式,在社会经济中等发展情景下,直接碳排放将会持续增加,到2030年将高达1.26亿吨,严重制约全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全国政协委员李永林:
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立法进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副总经理李永林提出,制定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是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尚无上位法,建议加快建立健全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形成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合力。
“建立健全气候变化相关立法工作,不仅可以凝聚社会行动共识,还可以保障碳中和承诺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李永林建议:一要加快推进国家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建立跨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协调工作机制,系统性研究、研判和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统筹管理和协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二要推动形成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合力,从产业、行业、科技、金融、财政、贸易、税收等多方面加快出台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推动我国投资方向和投资模式向碳达峰和碳中和调整转移,加快我国绿色低碳转型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