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将为气象服务赋予更多可能
新时代下,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仍显不足。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建议: 系统规划和超前布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在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背景下,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但必须看到,支撑实现这一现代化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仍有诸多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呼吁,系统规划和超前布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连玉明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据:受山区地形、设施密度、硬件配置高低等影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2.3%,网络速度和网络质量均有待提高。与之相伴的是农田农舍等自控化与智能化应用有限、涉农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不完善、数据标准缺失阻碍应用协同、区域差异明显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数字乡村建设应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配套,并系统规划和超前布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 连玉明建议从传输型、生产型、共享型、融合型四类基础设施建设入手。
“而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将为“三农”气象服务带来更多助益。”
闽宁精准脱贫气象服务网实现预警信息靶向发布。
纵观我国农业生产过程,无论是传统的“看天吃饭”,还是转向新型的“知天而作”,都离不开对天气气候的科学了解与准确把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四部分“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中特别指出,“要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突出强调了气象服务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连玉明看来,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将为气象服务赋予更多可能。这其中,农村光纤宽带、通信等传输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气象数据传输更便捷高效;农业物联网、智能设备等生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气象在农业智能化生产、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农业物联网标准制定等方面大有可为;而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平台等共享型基础设施,更少不了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的数据和产品支撑;特别是农业、气象、水利、交通、医疗、教育、物流等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以及跨界合作,都是数字乡村融合型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亟待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连玉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