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
大地很“渴”
大年初一,四川九寨沟,一场人工增雨(雪)作业紧急展开;春节前后,江西、福建、广东三地联合进行跨区域人工增雨;除夕前夕,广西人工增雨换来全区普降大雨……
2月中旬以来,紧锣密鼓的人工增雨作业,成为多地政府关心、百姓关注、媒体聚焦的“关键词”。在这个时节,开展如此大规模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这既响应了缓解旱情解民忧的迫切需要,也源于气象科技以人民为中心对“天时”的敏锐捕捉。
这个冬天,大地很“渴”
尽管几次极端寒潮和雨雪天气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但数据证明,这个尚未走远的冬天平均气温-2.5℃,是气温排名历史同期第八高的暖冬。伴随较高的气温而来的,是显著偏少的降水:自2020年12月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3.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4%,为200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
入冬以来全国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 图/国家气候中心
偏少的降水,带来了严重的气象干旱。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入冬以来,江南、华南及云南等地气象干旱快速发展。气象干旱面积在1月19日达到顶峰,浙、闽、赣、湘、粤、桂、滇七省(自治区)合计105.5万平方公里。1月20日至22日以及春节前夕,南方出现两次降水过程,虽然气象干旱有所缓解,但2月中旬末以来,闽粤交界沿海地区气象干旱再次露头并逐渐发展。直到3月3日,云南西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闽粤交界仍存在中等以上气象干旱,云南西部和东北部重度干旱。
干旱影响着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2月初的浙江杭州,一处小区每隔4天就要进行一次降压供水,高层居民用水桶存水。四川凉山,森林火险预警持续“高位”。据应急管理部统计,2月前期出现旱灾峰值时,浙江、江西、湖南、广西、云南合计104万人受灾,27.7万人因旱情需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6.8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5亿元。
重旱之下,干渴的大地呼唤着雨水的滋润;春耕春播在即,待播的幼苗需要雨露浇灌;天干物燥,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抓住每一次有利天气,进行人工增雨,势在必行。
“向天要水” ,比想象中更难
2月8日至10日,广西迎来一次降雨过程,气象部门迅速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大规模人工增雨作业,有效解除了前期旱情。
人工影响天气不等于“呼风唤雨”,是影响天气而非创造天气。正如广西的增雨作业,必须先抓住大气运动自然形成的降雨过程时机。气象部门只能增雨,而不能在烈日下凭空变出雨水。
为何如此,要从人工增雨的基本原理讲起。
雨水之所以从云中落下,是因为云中存在极小的冰晶。作为凝结核,冰晶可以吸附水汽,使过冷却水滴变为大冰粒子,让自己逐步变大,大到足以成雨落地。
浙江临安余杭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图/任勇 俞卡莉
这样富含水汽的冷云,是降水的前置条件,也是人为无法制造的“天赐良机”。很多时候,云中因缺乏足够冰晶,导致降雨有限或不降雨。这种情况,才是需要人工增雨的时候。作业团队通过向云中适量播撒碘化银成冰剂,产生人工冰核,代替自然形成的冰晶,完成它们吸附水汽形成降雨的使命。
假如云层是一块海绵,人工增雨只能从富含水分的湿润海绵中挤出水来。当大地干旱时,正巧有一块湿润的“海绵”从空中飘过,这就是决不能错过的时机。
增雨飞机正在作业。图/中国气象新闻网
这也意味着,在飞机增雨作业中,作业人员往往需要“冲着云去”,他们是艰苦环境中的逆行者。每一次极力捕捉增雨条件的作业过程,都是一次“向险而行”。
抢抓“天时”,是气象人的职责
向险而行,源于缓解旱情的迫切需求,也正是气象部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职责所在。在遭受旱情影响的南方多地,虽仍有数次降雨过程出现,晴热少雨依旧是天气主基调。在自然降雨期间,借助人工增雨“推”一把,更可能降下更多雨水。
但这样的时机十分难得,抢抓“天时”,正是气象部门的努力与行动。
浙江省磐安县气象局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图/可一化
2月7日至11日南方的降水过程,就是这样一次良机。经过这轮人工增雨作业,在浙江乐清,楠溪江水位恢复到8.1米,达到日常供水水位;困扰广东多时的森林火险预警信号,雨后全部“清零”;在云南,全省大部地区气象干旱等级明显降低,滇中以南大部地区气象干旱明显缓解……
春节前,广西南宁马山县气象局收到来自玉业村村民的一面锦旗与一封感谢信。村民在信中摁下红手印,感谢人工增雨帮助解除群众燃眉之急,将可能面临绝收返贫的农民从危机边缘拉了回来。
马山县气象局收到的锦旗,以及感谢信中的红手印。
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是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目的所系、动力所在。气象干旱仍在继续,人工增雨虽然不是解渴“万灵药”,只能在已经自然降水或者接近于降水的条件下“推上一把”。但如果这一点推力,能够化作利国利民的动力,那就是气象人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