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8时,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及北京、天津、山西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1.0开展业务试运行。这台气象事业走向未来的数据引擎,就此开始高速运转。
全链条效能提升,全流程业务优化 “天擎”将以更加开放的“数算一体”和“云+端”的姿态,成为气象业务的总引擎。
“天擎”的本质特征是“云+端”,也是气象业务技术体制的发展方向。
“云”即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统筹管理观测、预报、服务、政务、行业、社会等完整权威的地球系统大数据,集成质量控制、统计加工、预报预警等全流程业务产品算法,统一产品加工流水线,提供“数据、算力、算法”三统一的平台化服务。
“端”包括各类观测、预报预测、服务、管理等业务系统,也包括计算机、手机、各种传感器等硬件终端及其软件终端程序。通过推进气象业务系统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深度融合,减少中间环节,优化流程,实现数据、技术、业务融合,促进观测、预报、服务、管理业务高效协同,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数算一体”是“天擎”最大的特色
“数”即气象数据资源,“算”即算法资源,“数算一体”则是将数据和算法资源整合到一起。以往,各个气象业务系统各自调用其所需数据,重复存储、重复传输的现象非常普遍。而“数算一体”使得算法向数据靠拢,从而减少数据在网络上的传输。算法开发和运行者不用关心数据在哪里,只需开发和提交算法,就可运行出产品。“数算一体”的算力支撑和流水线调度运行,将使全局业务流程最优化,促进应用协同。
气象产品流水线式调度加工使得用户可以专注于算法研发,无需关注运行环境、数据资源、运行时效、产品管理、运行监控等事务。
未来,“天擎”建设完成后,随着气象领域的数据孤岛连成一体、应用烟囱逐个打破,“大”与“快”不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100PB级海量数据在线存储的同时,国省核心实时数据可实现秒级同步;全业务流程的加工算法将得到统一集成,可按业务自然时序,流水线调度运行;实时交互应用可实现亚秒级响应,历史长序列分析和多维空间分析秒级响应;新的信息技术支撑,可带动气象预报和服务模型的智能化发展。 在这样一个开放、应用融入、知识产权清晰的平台上,气象部门将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业务生态,极大降低研发门槛和工作量,促进研究型业务发展。
来源 | 中国气象报社
图片|世界气象组织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