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通知,2020年至202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这次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普查摸清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就应急管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这次普查首次实现自然灾害风险要素的“全集”调查。普查既涉及多个自然灾害类型的致灾要素调查,也涉及房屋建筑、交通设施等重要承灾体要素的调查,还涉及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资源(能力)的调查,这些工作与以往开展的单要素、单部门、部分地区的调查有明显不同。 这次普查首次实现从风险要素调查到综合防治区划的链条式普查,契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念,内容设计上从风险要素调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到防治区划,完成普查工作,将为各地区、各部门的灾害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同步进行中……
据统计,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在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中占比达71%,因此,全国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已成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内容。对于认识和把握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建立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实现灾害风险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包含两项主要任务,即气象灾害致灾危险性调查与评估、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研究员王国复说,借由普查摸清“家底”,是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主要目的之一。通过对全国暴雨、干旱、台风、高温、低温、风雹、雪灾、雷电八类主要气象灾害进行危险性调查与评估,可全面获取主要气象灾害的致灾因子信息、孕灾环境信息和特定承灾体致灾阈值信息,客观认识和评价全国及重点区域主要气象灾害的危险性水平。
当然,调查评估只是第一步。在摸清气象灾害的基本情况后,还将建立气象灾害致灾性和危险性灾害事件库,以及人口、产业、居民建筑、基础设施等主要承灾体数据库,研发主要承灾体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脆弱性评估模型,进而掌握国、省、市、县四级行政区域和重点区域主要承灾体气象灾害的风险水平,以此绘制分级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谱,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有效开展气象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权威科学的决策依据。
明确了普查的重要性和具体任务后,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普查是关键。王国复坦言,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首先要分解任务,明确关键点和难点,如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到灾害事件的转变如何区分,统计调查向客观定量化识别评估的转变如何判断等问题,需要一一厘清。
此次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成果既包括数据和产品成果,也包括系列技术规范和图谱等,涵盖八大类气象灾害,以及自1951年以来的灾害事件致灾因子、灾情信息、承灾体信息、风险等级和风险区划等。
提到普查成果的应用,王国复说,通过灾害的客观化识别、致灾因子确定、承灾体的引入、致灾阈值确定、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评估等,对真正实现从灾害性天气预警向灾害风险预估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即把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危险性)-受影响人群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串起来,形成基于风险的具体气象服务。
同时,通过全国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可以科学预判今后一个时期灾害风险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形成全国气象灾害防治区划和防治建议,研制分级的灾害事件数据库,以及多尺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区划等产品,并形成一套适用的气象灾害事件客观化识别技术、灾害影响评估技术,以及风险评估技术等体系。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