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将极端事件更系统地纳入能源建模中

  极端事件包括战争、天气事件、技术创新、金融冲击、政治意识形态动荡等多种形式,通常无法预测。能源建模者可直接将其纳入模型中以及利用“模型外”分析对极端事件进行研究。目前的关键问题是,主流能源建模实践可能低估了极端事件在能源场景中的重要性。

  能源模型会受到瞬变事件、破坏性驱动因素和意外结果等影响。瞬变事件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如2011年日本海啸对全球核电行业的持久影响,而破坏性驱动因素(如全球变暖)和意外结果更具累积性。目前,建模者已具备模拟长期破坏性驱动因素的能力,如《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有力说明了将全球升温限制在1.5℃的排放路径。

  能源建模者应在场景构建中集思广益、进行充分自由的思考,在模拟工具中加入更多假设,探索极端事件产生的可能性。由于大多数极端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将极端事件影响放在能源模型核心代码之外,给模型“打补丁”是更可行的做法。

  在对“模型外”极端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时,能源建模者还可以从与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学家、工业电力系统专家等研究群体的合作中获益,充分利用跨学科优势,了解其他各部门的情况,增强能源模型的预测能力。

  在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世界里,分析未来极端事件产生的影响变得愈加重要。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努力,如建立控制升温1.5℃路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的模型等。但是要超越今天的现状去探索“不寻常”的极端事件,需要更具创新的思维、全新的实践和先进的技术工具。

  (来源:《自然·能源》 编译:郝静 责任编辑:崔国辉)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