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手记: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天气预报很难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气象工作者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今年入汛以来,暴雨预报预警频发,多地遭遇洪涝灾害。各地各部门积极防汛救灾,在监测预警中,气象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象预报预警,被称为气象防灾减灾的“消息树”“发令枪”,发挥着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稳步提升,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观测系统,建立了完善的预报预测系统,形成了完备的信息发布系统。
目前,我国共有7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有216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业务运行,全国地面气象观测站乡镇覆盖率接近100%。我国数值天气预报走上了自主研发、不断完善的道路,GRAPES3公里分辨率区域模式投入业务运行,预报范围覆盖全国,24小时内智能网格预报由逐3小时提升到逐小时预报。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高效运转。
这些实打实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为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筑牢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提供了坚实支撑。
不过,气象预报毕竟是预测科学,即便这些年来飞速发展,也必然会存在不确定性和偏差。记者在采访中最常听到预报员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天气预报很难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我们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让天气预报的精准度赶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要求,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无论是防汛抗洪,还是日常交通出行、生产生活,都离不开优质的气象服务。相信随着气象现代化进一步发展,预报的不确定性会越来越小,预报的精准度会越来越高,更优质、更便捷的气象服务,将进一步提升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