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过冬靠暖气,南方人过冬靠一身正气”“你在北方的暖气里四季如春,我在南方的晴空下冻成冰棍”……
冬天的“标准睡姿”,说的是南方人吗?
图片来源:网络
每当秋冬季节的冷空气来袭,南北方PK比冷、南方人羡慕北方有暖气等就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处在“南北供暖线”附近的安徽、河南、陕西等地的小伙伴们,只能看着“隔壁兄弟”在家乐逍遥。
那么,这条画风突变的“南北供暖线”从何而来呢?南方城市依然是“靠抖取暖”吗?
“南北供暖线”的前世今生
“南北供暖线”从秦岭淮河一线而来。
据记载,秦岭淮河一线的最早论述出现在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的《新撰地文学》一书当中,之后经由多方发展,它逐渐成为我国公认的南北方地理分界线。
当然,它不仅只有一个“身份”,它也是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1月份0℃等温线、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区分界线……到上世纪50年代,它又成为南北集体供暖的分界线。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新中国成立之初,参考苏联模式,我国北方初步建立起了住宅锅炉集中供暖体系,主要依据为气温和天数,即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
此方法的一个明显弊端就是忽略了湿度、风速等对人体的影响。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体感温度公式,在5℃时,相对湿度达70%,体感温度为2.6℃;如果相对湿度达到90%,体感温度仅有1.2℃。在冬季,南方空气湿度达到70%以上较为常见。
此时节相对湿度已经很“紫色”了
当然,对于南北集中供暖的界限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但并非主流。需要注意的是,界限划分好并不代表普通居民已经享受了这一冬季福利,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城市民用建筑才开始集中供暖。
神秘的“供暖气象指数”
在供暖这个话题上,除了地域,另外一个要关注的就是时间了。
像是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部分地区,每年约在9月初就已经开始供暖了,而华北黄淮等地则要晚一些。
要论具体的供暖时间,还得“看天供暖”。首先供暖日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次,即使供暖也并非维持一个热度,而是根据“供暖气象指数”进行适当调整。
“供暖气象指数”是气象专家根据气温、日照、风力和空气湿度等气象因素,综合计算出需要供暖的量级。
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的供暖气象指数具体划分为5级:
手绘 席呈
1级天气不太冷,室内的温度略低,少量供暖;2级天气比较冷,室内温度较低,适当加大供暖量;3级天气很冷,室内降温幅度很大,最好全天供暖;4级天气寒冷,室内热量向外扩散迅速,须加大供暖量;5级天气很寒冷,室外滴水成冰,室温散热非常快,需全力供暖才能保证室内温暖。
这对于不少企业和自采暖用户来说,都更加便利了不少。
南方取暖只能靠“抖”?
不不不,在部分南方城市,冬天“取暖靠抖”的情况已发生明显变化。
近年来,武汉、合肥、长沙等城市的部分城区,在冬季已开始进行集中供暖,有的城市则正在规划建设供暖项目。
像是合肥,热电集团集中供暖的小区已达到189个,小区居民11.5万户,供热面积2500万平方米,供热范围已覆盖合肥市主城区和三大开发区。
近年来,南方地区供暖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少,对于南方该不该大范围集中供暖,你怎么看呢?
END
中国气象数据网
气象科学专业知识中心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