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气象人物志 | 农业气象专家吕厚荃:从插队青年到首席预报员

1977年冬天,插队快3年的吕厚荃,在她20岁这一年赶上了中国恢复高考。她与570万名考生一起在考场上奋笔疾书。

 

吕厚荃成了被录取的27万人之一。她离开江苏省江浦县的大桥公社,成了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专业的大学生。从此,她再也没有离开过农业气象领域,并在30年后的一天领到国务院特殊津贴。

 

 

“哦,我没多想,就觉得‘行啊’。”对于一些人生变动,吕厚荃总是很“粗线条”。她在高考后,收到南京气象学院的通知时,“行啊”;在被安排到北京市气象局的基层县站工作时,“行啊”;1983年,中国气象局准备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老师立刻想到了曾在这做毕业论文的认真女孩,便将她从北京市气象局调了过来,吕厚荃接到消息时想,“行啊”。

 

 

但涉及到业务领域,她可一点不“粗”。

 

在进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后,吕厚荃得到了被公派到日本千叶大学访学的机会。当一年的公派访学即将结束时,吕厚荃怎么想怎么觉得“不行”。当时,国内刚刚开始关注农业与气象的关联,一切处于“开荒”的阶段。吕厚荃觉得,关键的技术和方法还没有掌握,就这么回国太可惜了。

 

于是,她想办法在千叶大学又读了土壤水分方向的硕士,并在日后的土壤水分领域为国家做出了多项重大突破。

 

正是扎实的功底,使她在农业气象预报中崭露头角。她至今记得2003年自己作为主预报员的经历。2003年是我国粮食产量跌破安全底线的一年,但当时大家都未察觉。当年8月,作为农业气象主预报员的吕厚荃正在进行着日常的农业气象监测,满屏的数据让她以为自己看错了,“日照时数怎么会这么少?”她赶紧查了历史资料,发现类似情况在历史上还从未有过,于是隐隐有了不安。

 

会商时,吕厚荃对日照情况进行了汇报。9月,正如吕厚荃所担心的那样,持续多雨寡照的影响开始显现,全国各地到处都是粮食产量告急的声音。北方许多地区都出现了玉米发芽的问题,而湖北水稻空壳现象极其严重。为此,国家多个部委找到农业气象专家商讨天气气候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情况,其中的关键一员就是吕厚荃。此后,有关粮食安全的预警被列入重点领域,而农业气象也成了气象业务的主要部分。这让吕厚荃十分有成就感。

 

如今,吕厚荃已经习惯在一些基础业务领域进行开创性工作。2006年,国家遭遇农业干旱。当时,我国对于农业干旱毫无头绪。吕厚荃带着研究团队经过几年探索,终于研制出了适用于我国的农业干旱监测预报系统。

 

 

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吕厚荃在缺少历史资料的情况下,运用专业知识对灾害的发生区域与程度做出了判断,并主笔撰写灾情分析报告。这份报告还得到了中央领导的签批。之后,吕厚荃又亲自到灾区调查,验证分析结果,并最终满意地发现自己的预报还算准确。至今,吕厚荃还对在灾区看到的被拦腰折断的大片树林记忆犹新。

 

根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所给数据,近5年,吕厚荃共撰写与把关了多种农业气象服务产品530余期,这些产品被认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气象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服务产品如果没有做好,课题如果没把握,或者业务做了一段时间没进展,她就会打心眼里不舒服。“吃饭也在想,睡觉也在想,反正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睡不着。”吕厚荃说。

 

从事农业气象服务30年,吕厚荃从一个懵懂的插队女青年变成了这个领域的首席预报员。她是参与者,也是鉴定者。以前,需要值班员将手写的预报结果送审盖章。碰上画图就比较麻烦,值班员自己画好图再交由专业画图人员修改,最后送审上报。如今,电脑已经成了值班员离不开的工具,各种预报模式和方法也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凡事都没有止境,我只能想着要做到最好,因此总有很多事情可以再进一步。”这句话说她自己,也在说农业气象服务。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