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冷空气,羽绒服、“暖宝宝”等保暖“神器”纷纷登场,各式各样的保暖奇招层出不穷。值得注意的是,过度防御可能适得其反,所谓的保暖“妙招”中还可能藏有隐患。
穿得越厚越暖和?
为了保暖,很多人会用层层厚衣服将自己包裹起来,这种做法靠谱吗?事实上,人体在不断散热的过程中,会加热自身与衣服之间的空气层,这些被加热的空气层热导率极低,能够有效阻挡热量的流失。但是当衣服层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每件衣服之间的间隙会容纳更多空气,而空气层太厚时,从内至外会产生比较明显的温差,导致“热对流”,反而加速人体热量的流失。特别是在户外走动时,伴随着身体动作,衣服之间会出现挤压和摩擦,加速空气层流动。因此,穿衣保暖不能过度依赖衣物厚度,而应选择能够形成稳定空气层的衣物。
喝酒有助于御寒?
冬季,有些户外作业人员会通过喝酒御寒。但事实上,喝酒产生“热感”是因为酒精对自身中枢神经起到暂时性麻痹作用,从而产生幻觉。在喝酒后,酒精会加速体内血液流动,将体内热量快速带到皮肤表面并散发出去,这样一来反而加速了身体热量的挥发。过量饮酒还可能导致自身体温调节失衡,增加患感冒或其他疾病的风险。选择热饮、保持饮食温暖比喝酒御寒更为有效。
暖贴可以贴整宿?
要警惕暖贴带来不易察觉的危害——低温烫伤。低温烫伤是指身体长期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而引发的慢性烫伤。这种烫伤在初期让人感觉温暖舒适,通常没有明显的痛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皮肤极有可能出现红肿、水泡、脱皮等现象,如果不及时发现,甚至可能导致感染或皮肤溃烂,并留下疤痕。因此,暖贴切忌直接贴在皮肤上,并且在身体同一部位使用时间不宜过长。
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者:张嘉赫
责任编辑:文科
审核: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