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实现10公里分辨率降水资料融合产品的网络发布
2010-2011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创新型研究团队在引进、消化美国CPC降水融合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区域逐小时降水融合方法”,并获得了比较理想的试验效果,于2011年4月通过了专家论证。为将中国区域逐小时降水融合产品尽快提供到气象业务科研使用,根据信息中心的统一部署,资料服务室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在研究团队提供的技术方法的基础上,于2011年8月,制定出“中国区域逐小时10km分辨率降水融合业务化方案”。该方案依托现有业务平台,针对系统运行的时效性、稳定性、可监控性等进行规范化设计,拟通过流程整合和优化,实现数据产品生产业务的快捷性,并实现对生产流程的有效监控。
按照上述思路,在创新型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下,资料服务室克服了汛期应急服务任务重、人力资源紧张等诸多困难,于9月30日前,完成了数据源的接入、融合处理本地化、融合产品入库存储、GIF图形制作、元数据采集、数据发布等功能的开发,分别在主业务平台和备份平台建立了两套流程,以增强系统运行稳定性,同时将数据文件的收集、融合和入库的监视纳入“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的统一监视框架。2011年10月20日起,在“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MDSS)”和“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CDC)”,同时为用户实时(或准实时)提供降水融合产品的检索、下载服务。每个整点观测时次后30分钟发布上一时次地面自动站与FY2E的降水融合产品,每天7:45(北京时)发布前一天24个观测时次地面自动站与CMORPH降水融合产品。
(资料室 冯明农 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