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数据”是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紧抓发展机遇,答好这道时代课题。
2021年12月15日,历时3年研发建设、1年试运行的国省统一布局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正式业务化运行,面向全国提供“数算一体”平台化服务。自此,我国气象部门向着业务与研发高度集约的“云+端”新业态迈出关键性一步。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和全面国产化技术路线,“天擎”构建了气象大数据分布式存储体系,面向用户应用场景,以“用决定存”的理念,采用6种分布式数据库对海量多源异构气象数据进行高效存储。基于分布式、流处理、容器化等技术构建产品加工流水线,支持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等算法按业务自然时序调度运行,上下游无缝衔接、高效协同。基于接口网关、数据湖等技术建立气象数据统一服务接口,屏蔽底层复杂且持续迭代升级的存储技术,为用户提供稳定不变、安全高效的接口服务。此外,“天擎”还打造了集开发、测试、业务准入于一体的中试仿真环境,支持应用系统“云原生”快速构建。
目前,“天擎”在线管理数据16.6PB,日增41TB,年访问305亿次,平均响应耗时0.3秒。同时,“天擎”支撑240个气象应用系统完成云化升级,4022个算法云上运行,业务效率普遍提升2倍以上,其中,气候监测预测分析系统(CIPAS)的数据平均查询时间缩减超过50%,智能网格预报国省协同订正时效提升12倍,北斗探空建立起“国—省—站”高效协同的新型“云+端”业务流程,等等。“天擎”支撑“云+端”业务技术体制基本建立。
同时,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主导研制了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天镜”,实现了对全国气象业务的集约化综合监控与运维,可直观呈现全国气象信息资源及利用情况,业务系统运行状态,数据“流动”全过程等。值班人员还可通过“天镜”统一监视不同系统的问题,并将不同优先级、不同处理难度的任务通过多种渠道分发到技术人员手中。此外,通过对数据访问行为、专线流量日志等实时分析,“天镜”可自动判识处置风险事件,实现对数据内部使用和对外传输的双重监管。
目前,“天镜”已集约监控35个国家级业务系统,300余个省级业务系统,实现全国信息业务协同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