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融合多源数据 打造精准预报“零时刻”

气象实况是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的重要基础,被定位为智能预报预测业务的“零时刻”,为预报预测及服务提供高质量、高精度的“初始场”和“检验场”。

中国气象局气象实况分析重点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陕西省气象局等单位的14位专家组成,聚力发展数据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多源数据融合实况分析产品,同时提升各类观测数据的同化应用效果,为智能网格预报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精度、高价值的“好用数据”。

创新团队的核心任务是发展实况分析技术,建设实况分析系统,提升数字孪生大气的模拟分析能力。创新团队持续攻关四维集合变分混合同化、局地集合变换卡尔曼滤波、集合最优插值等技术,研发全球大气、表面、海洋等实况分析产品;基于三维多重网格变分分析、机器学习技术,提出“动力+智能”降尺度技术,实现风云四号B星温湿度廓线、雷达三维反射率等资料的融合应用,使中国区域三维云实况分析产品分辨率提升到1公里,局地温度、降水等常规要素产品分辨率达到100米/5分钟。

要实现核心任务,必须要向前拓展。创新团队通过对数据的质量控制和偏差分析来提高观测数据的可用率, 采用集成应用人工智能和数理统计方法的质量控制技术,提升冬春季融雪性虚假降水等判别能力,并有效剔除了毫米波云雷达、微波辐射计等新型观测资料的背景噪声,为融合实况产品提供了更可靠的观测实况。此外,创新团队还向后延伸,通过预报的应用检验来确保实况产品的真实性以及在预报中的可用性, 基于国家气象中心诊断分析工具包(MetDig),研制基于实况产品的热力、动力等32种天气学诊断和检验指标,实现网格实况在天气学诊断和检验指标研发中应用,并在天气会商、天气复盘分析、重大活动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

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创新团队研制出32套高质量、高精度的气象实况数据产品,其中4套产品实现业务准入,全球大气、海洋以及中国区域降水和近地面实况分析产品已分别回算至34年、40年以及14年,为人工智能预报大模型提供自主化基准训练数据集支撑;自主可控的中国气象局全球表面温度增温曲线首次应用于全球气候监测业务。2023年,基于“天擎·实况”综合服务平台,实况分析产品被国省市县用户访问1.73亿次,在国家级、省级天气会商发言中应用超400次。2023年,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地区遭受强降水、山洪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服务保障过程中,创新团队利用实况分析产品插值生成的降水估测数据,保障了京津冀地区气象台站数据的连续性,为防汛调度提供了数据支撑。

在人才培养方面,创新团队坚持开放合作,组建科学指导委员会暨重点创新团队智库。依托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配套组建6个创新团队作为第二梯队,已吸引包括17个省份和5个国家级单位在内的共53人参与协同攻关,有效助力国省实况业务人才培养。目前,新增4人入选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2人入选中国气象局海外人才培养计划,相关成果获得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成果评价“优秀”等级。

2024年,创新团队将持续强化预报支撑应用,促进观测系统互动,加强国省协同攻关,研制高分辨率、高精度、快速更新的实况分析产品,将气象核心业务自主支撑率提高到85%至90%,确保气象业务科研源头数据安全自主可控。

(作者周自江系中国气象局气象实况分析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