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术语中,有个名词叫“一度效应”,指的是气温发生1℃变化,商品的销量就会随之发生很大变化。
在当前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一度效应”会产生哪些影响,又可能给行业发展和生产消费带来怎样的变化?
气温的“一度之变”在经济中如何体现
长期以来,国内外不乏对“一度效应”的研究。
日本统计显示,夏天气温每变化1℃,空调销售量可上下浮动数万台;德国曾统计,夏季气温每上升1℃,啤酒的销售量会增加230万瓶;欧洲某连锁超市统计的温度敏感商品销售数据显示,气温每升高1℃,门店每周可以多卖冰淇淋24万支;奶牛热应激研究表明,当气温超过21℃时,每上升0.6℃,奶牛的产奶量降低1.8千克,当气温超过37.2℃时产奶量急剧下降,下降幅度可达3%至20%……
这是在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科列诺夫斯克一家乳品及罐头工厂拍摄的冰淇淋。新华社/卫星社
在这样的背景下,诸如“啤酒指数”“空调指数”“敏感商品指数”等一系列天气指数应运而生,为避免商品脱销或滞销提供了决策依据。
不仅如此,在电力消费和能源保供等领域,“一度效应”更为明显:
国家电网重庆市电力公司调度控制中心水电及新能源处副处长罗锡斌介绍,当重庆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气温每升高1℃,全市电力负荷会增加约100万千瓦;而在陕西,日最高气温达到31℃后,每上升1℃,全省电力负荷便会增加约100万千瓦,西安市电力负荷增加约40万至50万千瓦。
从夏季生活角度来看,空调制冷是电力消费的“大头”之一。某电商零售数据显示,今年6月以来,某品牌空调销量同比增长97%;今年“6·18”期间,空调全渠道零售量达1195万台,同比增长35.9%,销售额达411亿元,同比增长38%。
往年空调销售高峰期是在7月份,而今年6月中旬,空调就开始“热销”了,这一现象与气候变化不无关联——6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1.1℃,较常年同期偏高0.7℃,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8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表示,今年7月是有全球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7月。
图为武汉桥工段干部职工在“天窗点”内,对武汉东站线路设备隐患进行整治。图/新华网
不仅如此,“一度效应”还在多地消费市场持续发酵,催热了“夏日经济”——防暑降温产品迎来销售旺季,夜游纳凉的消费场景备受欢迎,夏日消费市场的火爆也让城市经济有了新的增长极。
准确识变 “一度之差”并不简单
气温上升会引发商品销售量的显著变化。“但这是广义的,包括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表示,“一度效应”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人们对温度的反应有一定的敏感区间,如气温在20℃左右变化时,多数人不会有显著感觉。“目前,气象部门将气温达到35℃作为发布高温预警的阈值,说明多数人对35℃左右的温度区间是相对敏感的,在这一基础上,气温继续升高会有较显著的影响,当气温达到甚至超过40℃,这种影响会更强烈。”许小峰说,不同的群体,对温度、湿度的反应也会有差别,“一度效应”往往在温度敏感区间更为明显。
绚烂江北。新华网发 刘华民摄 该图片由重庆市江北区宣传部提供。
另一方面,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后,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销售量和服务需求量都会上升,也可能会出现反效应——如人们会选择减少出行,一些旅游景区、商业网点客流减少,商品和服务市场受到影响。例如,2022年7月5日,重庆多地最高气温超过35℃,市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解放碑、杨家坪等地人流量明显减少,为数不多的路人步履匆匆,洪崖洞、苏家坝观景平台等“网红打卡地”几乎没有游客。
持续高温天气还会导致某些疾病风险增加,相关研究显示,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下,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明显上升,气温每升高1℃,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就增加2.1%。仅在今年6月17日白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就接诊了10名出现中暑症状的患者。
所以,“一度效应”的影响必须综合研判,需要统筹考虑气温的上升程度、维持时间,以及不同细分领域的商品、服务类型及其对气温的敏感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