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八上”是我国的防汛关键期。在此期间,强降雨、台风、龙卷频发、多发,而事实上,比这些灾害性天气更可怕的,往往是由此引发的各类次生灾害,因其滞后性等特点,在天气过程结束后,依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例如,当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时,易造成山体和土壤松动,引发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并常常在山丘地区和地震易发地发生。在短时间内,会造成河流堵塞,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冲毁公路铁路等。
在城市中,受城市地面硬化、天然水道减少、排水管网设施不足等影响,暴雨会在短时间内让一座城市道路行洪、交通瘫痪,立交桥下和低洼地带形成积水与内涝。
对城镇化率已经过半的我国来说,一场暴雨、一次大风降临城市,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城市内涝、雷电大风等灾害,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从2021年郑州强降雨冲毁停车场挡水围墙、灌入地铁隧道,再到今年华北暴雨强降水引发洪水,河北涿州等地被淹……要知道,当城市积水达到20厘米,就会影响行人步行;达到30厘米,小汽车难以行驶;达到80厘米,交通几乎完全瘫痪。因此,对城市管理者和相关部门来说,让预报预警转化为更为精准的应对措施和行之有效的行动,是接下来的当务之急;对公众来讲,提高自我防灾救灾意识,也应成为生活必修课。
此外,在农业、能源、旅游等与天气密切相关行业领域,以气象预报为先导的针对性防范应对措施也应进一步强化。民众出游旺季叠加暑期汛期,时有意外发生,如河边嬉戏被快速上涨的洪水冲走,雨中爬山途中遇到泥石流……据报道,今年多起险情均出自对旅游目的地气象信息的不关注以及对预报预警的漠视。
眼下,“七下八上”虽已结束,但强降水、大风等天气依然会不断发生。预计9月,我国东部会有南北两个多雨区,海上还会有4至5个热带气旋生成,防灾减灾依旧不可掉以轻心,仍须继续锁定“关键”,筑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