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遇上台风,会擦出什么“火花”?
梅雨是东亚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每年初夏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的干冷空气常在北纬30度附近稳定“对峙”,形成一条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并延伸至太平洋的绵延雨带。随着夏季的到来,西北太平洋也逐渐进入台风多发季,那么台风和梅雨存在怎样的关联呢?
当梅雨盛期遇上台风,大尺度环流形势强且稳定,台风会使得梅雨锋上出现更大、更强的降水。例如,2017年第2号台风“苗柏”在华南沿海登陆北上时,恰逢江南梅雨期,“苗柏”云系结合季风,将更多的水汽输送至江南,配合北部冷空气增强扰动,雨量进一步增加,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很多研究表明,梅雨期降水总量与台风频次呈现负相关。例如,1998年,西北太平洋上仅有14个台风,而梅雨强度却罕见较强,长江洪水也是继1931年和1954年后,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特大洪水之一。梅雨期超长、雨量超大,直到8月4日才整体出梅。相反,1994年西北太平洋共有36个台风生成,台风偏多,而梅雨期偏短、雨量偏少。当然,台风发生的月份也不容忽视,如2020年西北太平洋共有23个台风生成,但6月至7月仅有1个台风,7月更是出现罕见的“空台”,这一年梅雨期的雨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同样表现出台风和梅雨的“有我没你”的“互斥现象”。
通常,7月中旬以后热带系统更加活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跃跃欲试要北上,梅雨环流形势已经相对不稳定。此时,在副热带高压南部的台风推动下,梅雨环流形势可能顺势崩塌,导致出梅。如2012年7月中旬生成的第7号台风“卡努”就终结了梅雨。相反,2020年没有台风干扰,冷空气一股股抵住了想要北上的“强势”副热带高压,大雨一直下,形成了2020年的超长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