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锐评 | “高温低报”?别让气温预报“被误解”!

image.png

近日,江南、华南多地高温持续攀升,在5月30日的全国气象站点最高气温排行榜上,再次出现“未超过40℃便跻身不了前10”的“火热局面”。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些网络媒体援引部分网友的质疑:“为何手机显示的预报温度和气象部门的温度不一样?”“是否为避免停工停产,气象部门进行了‘高温低报’?”


事实上,就如同每个夏天都会出现高温天气一般,“高温低报”的炒作,向来也是“虽迟但到”。只要高温天气来袭,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者免不了要费一番口舌,来讲解下气温与体感温度的差别。


气象部门所发布的“气温”,是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由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通过百叶箱中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对百叶箱的设置环境也有明确、严格的要求。人们手持温度计在马路路面、屋顶测得的温度,均不属于标准气温。有研究显示,在同一座城市,阳光强烈照射下,柏油路面1.5米高度上的温度,可能会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高4℃至5℃。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个别特殊环境下的温度测量极不稳定,只有全球统一标准的气温数据,才具备代表性、科学性、研究性。


至于人体所感知的温度,通常会受到环境、湿度、风速,乃至城市“热岛效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个人情绪也会影响对气温的“判断”。譬如,即使没有达到35℃以上,只要气温在30℃左右、相对湿度超过80%,人体就会感到闷热、不适,甚至引发中暑。大家抱怨说,感受的温度比气象部门报的高”,对大部分城市居民而言,属于一种正常现象。


作为一门预测科学,天气预报目前虽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但其准确率一直是衡量气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相对来说,气温预报的技术比较成熟、可靠;气象部门还会对预报进行检验。所谓故意“报低”的揣测,是不值一哂的。


那么,这一“千年老谣”为何总有生存的土壤?一方面,意味着我们的科普工作仍任重道远。一些看似简单,且已经科普过多次的问题,只要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有可能被一些自媒体反复“炒冷饭”、赚流量。科学普及是一场“马拉松”!我们要坚持将复杂难懂的气象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样的方式,反复传递给公众,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另一方面,“高温预报”之所以“自带流量”,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各部门服务保障的更高需求。


首先,应该从技术方面,努力弥合人们气温感知上的“落差”。除了气象站测得的气温以外,人们或许也迫切需要掌握更精细化的、更具针对性的体感温度指数,以此指导自己的穿衣和出行;目前,在一些大城市的气象服务,以及重大活动及赛事的气象保障中,气象部门已提供了诸如地面温度、室内场馆温度等产品,未来,不妨尝试将其应用得更广泛一些。其次,人们在高温天气下的安全生产,及劳动者权益应得到有关部门高度关注。不仅仅要参考气温的高低,也应将日照强度、湿度等充分考虑进去,并结合具体作业环境,做到“一场一策”,切实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来源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编辑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叶奕宏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