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应对全球变暖,要加快气候恢复力发展

当前全球气候的状态和趋势是怎样的?

未来面临哪些气候变化风险,又该如何应对?

今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第六次评估周期的最后一份评估产品——《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气候变化2023》(以下简称 《综合报告》)发布。该报告是在IPCC第六次评估周期三个工作组报告和三份特别评估报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总结了关于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与风险,以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评估结论,可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进一步推进气候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那么,此次报告有哪些重要结论?当前全球气候的状态和趋势是怎样的?未来面临哪些气候变化风险,又该如何应对?
多圈层发生广泛快速变化复合事件引发新关注
《综合报告》基于气候系统的多个圈层变量的综合评估明确指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排放温室气体的方式导致全球变暖,这已经毋庸置疑。2011—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1850—1900年升高了1.1℃。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增加,不可持续的能源使用、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变化、生活方式,以及跨区域、国家之间及国家内部、个人之间的消费和生产模式,造成了不平等的历史和未来贡献。
受气候变暖影响,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和快速的变化。以海洋为例,1901年至2018年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2米。未来全球多个区域出现极端事件并发的概率在增加,如高温热浪和干旱并发。此次报告突出了气候变化对“脆弱人群”的影响——全球几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2010—2020年间,在高度脆弱的地区,洪水、干旱和风暴造成的死亡人数比低脆弱地区高出15倍。某些群体正在承受与自身责任不相称的气候变化不利影响。

6.jpg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灾害频发、并发,气候变化造成的负面影响和风险日趋显著。更强烈的热浪、更强的降雨和其他极端天气进一步增加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风险,因气候导致的粮食和水安全问题预计将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而加剧。当这些风险与流行病、冲突事件等其他不利因素合并发生时,将更加难以管理。
同时,复合事件是这次报告中的一个新关注点,多个极端事件同时发生、先后发生,或在不同区域同时发生,都叫复合事件。比如高温与干旱同时发生且相互作用,或者沿海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影响,风暴潮加上上游来水,对沿海城市构成复合性危害。
加快推进气候恢复力发展是解决之道
自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来,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法律不断增多。然而,已实施政策的预计排放量与国家自主贡献的预计排放量之间仍存在差距,资金流也未达到在所有部门和地区实现气候目标所需的水平。
同时,适应规划和实施在所有部门和区域都取得了进展,取得了有据可查的效益和不同的成效。例如,太阳能、风能和锂离子电池等低排放技术正变得越来越便宜,现在能源、建筑、交通和工业都有许多低排放或零排放的选择。尽管如此,仍然存在适应差距,在当前的执行速度下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在一些生态系统和地区已经达到适应的硬性和柔性限制,一些部门和地区正在出现不良适应。比如许多举措优先考虑在短期内减少风险,阻碍了转型适应;对脆弱群体的影响不成比例;资金、知识和实践差距等系统性障碍,包括缺乏气候知识和数据,阻碍了气候适应的进展。
自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来,用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全球资金流呈上升趋势,但仅占气候融资总额的一小部分,且不均衡,各地区和各部门之间的发展存在异质性。
《综合报告》明确指出,在气候问题上不采取行动的风险是巨大的,未来的道路需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变革——解决之道在于“具有气候恢复力的发展”,这种解决方案包括使用清洁能源和技术,推动低碳电气化等。而实现气候恢复力发展,需要将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与减少或避免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结合起来。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气候恢复力发展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此次报告强调了采取更加雄心勃勃的行动的紧迫性,未来几年我们所做的选择,将决定我们和子孙后代的未来。

来源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专家顾问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综合报告》核心编写组成员,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翟盘茂
编辑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叶奕宏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