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肖文名:强化“信息支柱”作用 打造气象数字化转型新引擎丨中国气象报

强化“信息支柱”作用 打造气象数字化转型新引擎


肖文名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务院出台《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统筹谋划到2035年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七大发展任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气象信息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四根支柱”之一,是气象事业的“血脉”,是气象业务的“中枢”。以信息化推进传统气象业务向智能数字气象新业态转型发展,是实现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要紧紧围绕职责使命,找准定位,全面把握业务新需求、技术新趋势,聚焦“数据、算力、算法”,打造气象数字化转型新引擎,全面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


以数据为核心,着力供给“好用数据”,赋能全球气象业务。数据是气象信息业务的核心,要强化“信息支柱”在气象业务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就是要为“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提供高质量、高时效的“好用数据”支撑。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要充分发挥好地球系统大数据中心作用,加快推进地球系统大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一方面,强化跨部门、跨地区气象相关数据资源的快速获取能力,汇聚地球多圈层基础数据与气象相关行业基础信息资源;另一方面,面向业务需求,整合各类基础气象观测数据资源,研发高质量气象数据集与分析应用产品,分类分场景构建气象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训练、测试数据集,确保发展全球气象业务和科研所需数据自主可控。


以平台为基础,着力支撑“用好数据”,赋能新业态行动。数字化平台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和起点,是“用好数据”的基础。要将夯实平台的支撑能力提升到战略高度,持续推进核心技术能力攻坚。被视为未来地球系统大数据平台发展基石的云原生,将使“数据、算力、算法”的平台化和“云”化更加彻底,将平台“稳态”和应用系统“敏态”有机结合,支持共性的数据、技术、算法、功能、工具以服务的方式在平台上持续集成复用共享,推动数字技术与业务领域全方位深度融合,赋能气象数字化新业态,充分释放云时代技术红利。当前已全国业务化运行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就是推进“云+端”技术体制新业态改革的关键基础技术平台。


以应用为关键,着力打造“云原生”生态,赋能快速协同创新。各类气象应用系统向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迈进,是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其中,具有天生的整体协同基因的云原生,直接消除了“应用烟囱”。依托于强大的云平台,应用从设计、开发、测试到部署全过程均可便捷地在云上完成,大大缩短应用交付周期。同时,基于云原生提供的标准化功能组件支持相互调用、动态协同、应用可按需快速灵活组装等新的功能,保持业务“敏态”,支撑业务快速协同创新。打造“云原生”生态,是实现观测、预报、服务业务快速协同创新的必由之路。


以安全为底线,着力全流程数字化监管,赋能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气象信息网络是气象业务运行的生命线,构建“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业务安全”为一体的整体防御、智能防控的安全防护体系至关重要。依托气象综合业务监控运维平台和对外数据服务监管平台,可实现数据、网络、系统、用户行为全流程状态可留痕、可管控、可追溯,推进全业务环节状态数据化并纳入日常监控,实现“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健全数据监管制度,强化数据产权保护政策,将安全治理贯穿于气象数据供给、流通、使用、回流全过程,赋能气象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发挥气象数据跨界融合的潜在价值。 


(作者系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转自《中国气象报》(2022年8月4日第3版)

来源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编辑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文科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