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当音乐与气象擦出火花......你get到它的美了吗?

寒来暑往,云卷云舒,

电闪雷鸣,细雨潺潺,

这些能让你联想到什么?

没错,是气象元素。


其实,气象不单单只有天气变化,

也有文艺范儿的时候,

让我们一起看看文艺范儿的气象是啥样——




一直以来,气象的万千变化滋养着艺术作品,小编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对天气和气候的关注,怎么会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美妙绝伦的诗篇。无论是北宋的范宽,还是法国的莫奈,作品都有赖于天气的衬托。

其实,气象也同时滋养着音乐,为其提供创作主题,为音乐家打开无尽的想象空间。而音乐作为一个载体,将音乐家眼中的天象、景致与心中的故事融合,为听众提供丰富的内容……


1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绕不开的天气元素 

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钟情于天气,他写过不少曲子都以天气为音乐元素,其中最著名的是四部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分别描述了季节演变的四个阶段,他可能是最早用音乐书写四季的古典音乐作曲家。

在古典音乐家里,另外一位喜欢天气主题的是德国浪漫派晚期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他的《阿尔卑斯交响曲》描述了一次攀登阿尔卑斯山的经历,登山者从凌晨开始登山,经历了狂风大作、暴风雨等。有学者认为作曲家描述的登山过程象征了人生,有一定道理,人生也许就是攀登和风雨兼程的旅程吧。

糟糕的天气是古典音乐里最常出现的音乐元素,尤其是暴风雨,可以象征情感的剧烈波动,增强音乐的变化和叙事性。英国雷丁大学气象系的大气科学教授保罗·威廉斯分析了从18世纪到20世纪末的交响乐,找到了35部交响乐明确描述天气过程。

微信图片_20210508085121.jpg

▲通过摩擦发声的体鸣乐器造风机(鼓)。


为了更好地在音乐里表现天气元素,富有创意的音乐家还发明了专门的乐器,其中造风机(鼓)是一种通过摩擦发声的体鸣乐器,通过旋转手柄、滚轴和覆盖器上的丝绸产生摩擦,从而产生类似于风的声音。英国著名作曲家沃恩·威廉斯在《南极交响曲》中用它来表现怒吼的狂风。

另外一种叫作雷板的设备则是用来模拟雷声,将大片的铁皮悬挂起来,用鼓槌敲击,即可模拟雷暴云过程产生的电闪雷鸣效果,在演奏理查德·施特劳斯的《阿尔卑斯交响曲》时,一定用得上这个设备。

微信图片_20210508085153.jpg

▲沃恩·威廉斯在《南极交响曲》中模拟了南极洲怒吼的狂风。图为伦敦爱乐乐团1986年发行的《南极交响曲》版本,由著名音乐家伯纳德·海丁克指挥。


流行音乐里天气和气候元素无处不在。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歌手鲍勃·迪伦总共唱过542首歌曲,有163首与天气有关,他尤其喜欢用风和太阳的元素。其民谣歌曲《在风中飘荡》成为美国民谣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披头士乐队也对天气元素情有独钟,其主唱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等在数首歌曲中反复提及天气。歌曲《阳光灿烂的日子》非常欢快,乐队成员乔治·哈里森谈及这首歌曲的创作时提到,1969年4月,他们在参加完一个商业会议后,心情沮丧,稍有恼火,这时候,太阳出来了,一扫阴霾,这才有了歌曲的灵感。英国冬、春两季多阴雨,1969年4月仅有189个小时的日照时间,这一纪录到1984年才被打破。事实上,麦卡特尼写歌的那一天是1969年第一个艳阳天,在被阴云和寒冷折磨了3个多月后,突然晴日当空,那种春天终于来临的感觉像重生和彻底的释放,只有一首轻快的歌曲配得上当时的心境。

与古典音乐喜欢暴风雨和风不同,流行音乐明显偏好更美好的天气,这可能与流行音乐本身轻快和大众化的本质有关。


2
在音乐中找寻气候变化的线索


音乐中的气象主题包含了丰富的气候变化信息。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历3次黑风暴(沙尘暴),其中1934年5月11日的黑风暴持续了三天三夜,从西海岸一直吹到东海岸,形成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高3.2公里的巨大的移动尘土带,空气中含沙量达40吨/立方千米。风暴掠过美国三分之二的国土,3亿多吨土壤被风暴刮走,风经过之处,水井、溪流干涸,牛羊大量死亡,人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北美大陆一片凄凉,这就是震惊全世界的北美黑风暴事件。

微信图片_20210508085218.jpg

▲20世纪30年代,美国遭遇黑风暴。

黑风暴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上世纪30年代的长期干旱,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野蛮粗放的耕作方式。在一系列黑风暴后,产生了众多沙尘主题的歌曲,最著名的是歌手伍迪·格思里的《再见,认识你真好》,歌词里描述了黑风暴的影响。

在黑风暴后,雨水逐渐恢复,美国各界也加强了对粗放耕作方式的管理,并革新农业技术,黑风暴逐渐绝迹,关于沙尘的歌曲也逐渐少了许多。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先后经历了多次飓风天气,例如飓风“黑兹尔”(1954年,死亡95人)、“堂娜”(1960年,死亡439人)、“卡拉”(1961年,死亡43人)、“贝琪”(1965年,死亡81人)等,这一段时间与天气有关的33首歌曲里,有73%的歌曲提到风暴、大风、雨或飓风,而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飓风活动相对平静,这一时期与天气有关的26首歌曲里,仅有46%提到以上主题。歌曲内容的变化反映了这40年的飓风活动情况,也是记录气候变化的最直接方式。



2005年,美国遭遇“卡特里娜”飓风。当年8月24日飓风从佛罗里达州登陆,随后出海进入墨西哥湾进一步加强为五级飓风,8月29日再次登陆密西西比河口,成为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飓风,造成经济损失2000亿美元,死亡人数达1833人。这场灾害过后,催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比如《所有这些人》《雨中的庇护所》《黑雨》等,当灾害发生时,歌曲带给人们共鸣、悲悯和希望。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也刮起一股“西北风”声腔。“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家,我的家……”歌曲粗犷豪放。在那个年代,我国沙尘暴活动比现在频繁,以北京为例,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春季的沙尘日数在10天至20天之间波动;上世纪50年代,春季的沙尘日数更多,最多达到26天。而随着环流改变,我国的大风天气减少,风速降低,再加上三北防护林建设,使沙源地环境改善,北京沙尘日数在2010年以后降低为每年3天左右。当下,流行音乐的“西北风”想在全国刮起来并不容易了。


3
当音乐与气象研究之间擦出火花


2017年底,在美国新奥尔良市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秋季年会上,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一个新的讨论主题:用音乐推动地球科学研究。在这个主题会议上,气象学家和音乐家走到了一起,探讨音乐与天气、气候之间的微妙关系。

参加会议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音乐教授马修·伯特纳被誉为生态声学家,他专门发明了两种音乐形式来表达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分别称作“声音投射”和“声波地形图”。

“声音投射”需要先提取地球科学大尺度的声音数据,比如高处的风声,冰川上的水流声,冰川内部的嘎吱声和破碎声等,然后把这些捕捉到的声音与音乐创作融合在一起;“声波地形图”则将自然的声音变快或者延缓,从而将风声、雨声、水流声等与音乐匹配,创造出适合人类的悦耳声音。

微信图片_20210508085254.jpg

▲马修·伯特纳教授在冰川上放置的用来采集大自然声音的麦克风。

在伯特纳教授的家乡阿拉斯加,大约95%的冰川处于萎缩状态,他考察了长达43千米的马塔努斯卡冰川。在冰川的不同位置,他分散放置了19个麦克风,有一些放在冰川的高处用来录风声,有一些放在冰川底部的孔洞中,还有一些放在冰川的融水池旁用来捕捉冰川融化滴水的声音。他通过这种音乐创作形式,呼唤公众关注气候变化,并且寻找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合理方式。

在用音乐呼唤对气候变化的理解和关注方面,已经有很多音乐作品,其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音乐学院的弦乐四重奏比较出名。2015年,音乐学院的几位研究生利用温度资料创作了乐曲《行星四重奏,变暖的世界》。

微信图片_20210508085323.jpg

▲《行星四重奏,变暖的世界》演奏现场。

在这个四重奏里,他们演奏了从1880年到2015年的逐月温度变化序列,其中用一把大提琴演奏热带地区的平均温度,用一把中提琴演奏中纬度的温度,用一把小提琴演奏高纬度的温度,用另外一把小提琴演奏北极地区的温度。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度大约升高了1.1℃,因此,乐曲的演奏从开始的低沉到最终的激昂,从平和走向不安和高潮,寓意全球温度逐渐升高,人类的危机越来越紧迫,非常具有感染力。

历史上,气象蕴含的万千变化滋养了音乐,现在音乐又反过来推动天气和气候的研究。事实上,音乐和科学距离非常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生命中大部分快乐都来自音乐,如果我不是物理学家,可能是音乐家,我整天沉浸在音乐中,把我的生命当成乐章,我无法想象没有音乐的生活会如何。”

在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音乐和气象研究的相互作用,必将给音乐带来新的内涵,也会推动气象研究成果的普及,唤起公众的参与热情,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