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本就让人浑身打颤了,再加上大风这个“催化剂”,那真是寒风砭骨、冷风刺骨!
这种因风所引起使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的现象,被称作风寒效应。不要小瞧风寒效应,公众务必注意防寒保暖,体弱人群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其需要关注气温变化,做好健康防护。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静止或徒步行走时,穿着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这时候如果你骑上电动车,马上就会感到风声大作,周身寒冷。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人的体温一般为36℃至37℃,在多数情况下会高于周围环境气温,在无风或微风情况下,人体周围的空气分子交换很弱,这就在人体和大自然空气之间,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过渡层。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这个过渡层就在贴近人体的表面起到了保暖的作用。
可是,当空气流动很快的时候,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便不断地被新来的冷空气所代替,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也就越来越感到寒冷。这就是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刮风天比无风或微风时使人感到寒冷的原因。
从大量的科学实验中,人们找出了风速大小和人体冷暖感觉的关系——
- 当气温在0℃以上时,比如无风时温度为10℃,风力达3级时,人体感温度为5℃;
通过实验大致计算出这样的数据: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到3~5℃;气温在0℃以下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
好消息是,风寒效应只发生在暴露在衣物之外的皮肤上,所以只要挑选合适的衣物,尽量减少裸露在外的皮肤,就能将风寒效应降到最低。专家解释说,持续的“西高东低”经向型环流和持续偏强的冬季风是导致2020年12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的直接原因。
此外,赤道中东太平洋最近即将达到峰值的拉尼娜现象和秋季北极海冰偏少是两个不容忽视的信号。历史统计分析表明,在多数的拉尼娜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也较大。
未来一周气温仍然较低,公众务必做好防风、防寒、防冻措施。体弱人群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做好健康防护。
来源 | 中国气象报社、中国天气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