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是悬浮在贴近地面的大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集合体,一般分为辐射雾、平流雾和混合雾。团雾大多属于辐射雾,由局部近地层空气受辐射降温增湿引起,也有少部分团雾是平流雾。
普通的辐射雾或平流雾形成后,范围可能达到上百公里。
团雾的范围比较小,仅仅有几公里,甚至几百米,雾气更浓,能见度更低,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等特点。
此外,团雾外视线较好,团雾内四周朦胧,能见度很低,只有几十米甚至十几米,属于特强浓雾;而且团雾分布不均匀,有些区域很浓,覆盖面积大小也不一致,长度从1公里到5公里不等。
在深秋和冬季易出现团雾,且团雾一般出现在昼夜温差较大、无风的夜间至早晨。由于团雾与局部小气候环境、地面粗糙度等关系密切,郊区和乡村比城市容易出现团雾,比较空旷的高速公路路段更容易出现团雾。
受风力影响,团雾可以移动,移到高速公路上,就会对交通造成很大影响。由于团雾出现突然,让人猝不及防,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多起团雾导致的多车相撞事故,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团雾也被称为高速公路的“流动杀手”。气象部门与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合作,在高速公路沿线布设能见度自动观测仪器,用于进一步监测能见度。大多数高速公路能见度自动观测空间距离的间隔约为15公里,大雾易发路段间隔约为10公里,但团雾尺度一般明显不足10公里,所以自动观测仪也不能完全监测到团雾。
据统计,在年均发生10次以上团雾的高速路段中,中东部的长江沿线及江南一带都是团雾的重灾区。其中,位于湖南和四川的最多,超过百条。如果从多发的时段来统计,在年均发生50次以上团雾的高速路段中,团雾多发时间为夜间22时至次日8时。团雾存在明显的局地性特征,大范围雾中常常存在几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围内能见度更低的团雾。不仅在大雾天气中,在大范围天气状况较好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因下垫面的差异,出现极小区域的团雾,增加了监测预报预警难度。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高速公路上提高监测密度,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预防。
气象部门对雾的监测主要通过地面实况观测(主要依据天空状况、能见度、相对湿度进行判断)和气象卫星资料反演等手段。其中,地面实况观测主要针对单站单点的观测,气象卫星主要针对大范围的雾及其动态进行监测。雾的预报是对未来雾出现的时间、强度和范围的预报。目前,雾的预报思路和技术流程是:首先进行实况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环流形势与基本气象参数预报、边界层条件预报、雾霾数值模式预报及客观预报产品分析订正,最后得到预报结果。
目前,气象部门对区域性雾预报能力尚可,但由于团雾的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等特征,常规观测和气象卫星很难及时准确捕捉到团雾信息,准确预报难度极大。
来源 | 中国气象报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