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气象人物志 | 陈学溶:百年风雨路 眷眷气象情

纵观陈学溶80年的气象生涯,他早年师从竺可桢先生、跟随竺可桢先生,晚年研究竺可桢先生、校审《竺可桢全集》,近观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发展之历程,亲历亲见气象诸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立体的、不同于他人的气象人生阅历;他博闻强记、记忆精准,留存资料齐备,以及考证务必求真求实,因而他对中国现代气象发展史实的阐述见微知著、令人信服;他锲而不舍、执著一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将看似平凡、实则不平凡的工作做到了极致,其做人做事之品德,堪为后辈之楷模。

3-1.jpg

 

师从竺可桢,踏上漫漫气象路

 

陈学溶1916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的一个较为贫困的城市平民家庭,幸得益于首都中区实验学校(1933年改组为南京市立第一中学)李清悚和江菊人先生的帮助,才顺利念完初中和高中。

1934年,19岁的陈学溶考入气象研究所第三届气象练习班,在竺可桢等名师教育和影响下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为日后从事气象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5年3月陈学溶从第三届气象练习班毕业,面临就业难题。出人意料的是,陈学溶很快就顺利得到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泰山观象。
在这里工作,其实是比较艰苦的。

 

玉皇顶外面竖了一个很高的铁塔,铁塔上装有一个杯状的风向风速计。山上经常刮大风,最大时平均风速达到100千米/小时,甚是了得!

到了冬季下雨下雪,有了雾凇,风杯与连接杆就会冻结成一体,风杯也就转不了了,风再猛地一吹,就会把风杯弄断,以致风杯掉下来。

 

如果掉到后山就糟糕了。玉皇顶是尖的,前山从乾坤亭到日观峰山势平缓,后山较陡,石头很多。

 

如果风杯掉到石缝里,下陡坡顺着乱石寻找,会十分危险。找到后,还要把风杯送下山,再焊接起来,十分麻烦。

 

对这一过程,陈学溶如是感慨:“现在想着多可怕啊!!”


在泰山上,通过每天仔细观测、认真统计,陈学溶的气象业务水平提高很快,还撰写了《民国二十四年泰山之峨嵋宝光》《泰山之温度与雨量》两篇论文,最后发表在《气象杂志》上。时至今日,《泰山之温度与雨量》的手稿依然保存完好。
至1937年4月,陈学溶在泰山工作已经整整两年。

1944年,在征得竺可桢所长同意后,陈学溶转入中国航空公司,曾任上海龙华机场气象台台长;1950年他被调到华东气象处工作,1954年10月调中央气象局任职,其间制定《民航气象服务规范(试行本)》;1961年11月被任命为江苏省气象局局级工程师,1966年“文革”开始接受审查,后下放“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分配调入南京气象学院工作,1987年10月72岁时光荣退休。


可以说,陈学溶从师从竺可桢先生开始,就一直在气象这条道路上前行。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陈学溶从快退休时被动研究气象史开始,直至百岁,在研究竺可桢先生、校审《竺可桢全集》上作出了无人替代的巨大贡献。

 

研究竺可桢,精准考证气象史


曾经有人问陈学溶:什么时候你想开始研究气象史的?陈学溶回答说:“事前根本没有这种思想准备,可以说研究中国气象史实际上是被动的,但是以后花的时间很多。”

1984年2月9日,竺可桢研究会在北京成立,陈学溶为会员。研究会决定出版《竺可桢传》,为1990年纪念竺可桢诞辰百年献礼,并决定《竺可桢传》上篇的第四章《独立自主创办气象研究所1928—1944》由陈学溶负责撰写。

写作的过程十分艰难。陈学溶过去没有写传记的经验,当时还未退休,本职工作也还不少。与此同时,他的腿部出现问题,行走疼痛难忍。

3-2.jpg

2013年6月7日陈学溶在南京家中校审《竺可桢全集》


1987年4月13日至24日,竺可桢研究会在北京举行《竺可桢传》初稿第一次编审座谈会,陈学溶等出席会议。陈学溶写的《竺可桢传》第四章初稿被认为“材料亟令人佩服,可作为‘中国早期的气象事业’或‘竺可桢与气象事业’保存下来”。
这句赞扬的话让陈学溶认识到自己写的初稿,作为史料可以,但作为传记还有距离。会议对各章节的内容又进行了调整,陈学溶负责的第四章调整为第三章,章节名称改为《为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奠基》。通过与研究会同仁的讨论、请教,回宁后陈学溶抽出更多时间投入进去,几易其稿,终于完成撰写任务。
在中国现代气象史研究中,陈学溶对“人、事、时、地、物”的考证非常精准,除亲历亲见外,他考证务必求真求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陈学溶档案中有这样一段对他参加“竺可桢研究会”工作的评价:“陈学溶同志积极从事中国气象史和竺可桢先生生平的研究工作,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搜集了大量可贵的资料,为学习和宣传老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END

中国气象数据网

气象科学专业知识中心

联合出品

编辑:小据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有删减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